高三的同学和家长肯定都在琢磨:2025 年高考到底怎么考?难不难?该咋准备?其实不用慌,今年的高考命题有几个很明确的 “小变化”,说通俗点,就是更贴近咱们的实际能力,更能看出你是不是真的会学、会用。今天兰州追贤高考复读冲刺学校的小编给你整理了以下建议,希望对2026届正在读高三的你有用 ——
一、考题里藏着 “家国情怀”,但不生硬
以前总觉得 “立德树人” 是句空话,其实今年的题会把这一点融得很自然。比如语文可能给一段抗战时期的故事(像艾青的诗),让你聊聊自己的感受;历史题可能拿唐代诗人的分布地图,让你分析当时的社会变化;甚至地理题会用 “大漠孤烟直” 这种古诗,考你背后的气候知识。
简单说:考题会更在意你是不是懂国家大事、爱传统文化,但不是让你背口号,而是让你结合学过的知识去分析、去思考。
二、课本比刷题更重要,偏题怪题基本没了
今年命题人反复强调:“别搞那些超纲的、偏难怪的题,就考课本里的核心知识。” 比如数学,很多题可能就是课本例题改了改数字,或者把几个基础知识点串起来考;化学、生物的实验题,原型多半是课本上的基础实验,只是换了个场景(比如用环保检测代替课本里的试管操作)。
所以千万别再盲目刷一堆难题了!把课本里的概念、例题、课后题吃透,比啥都管用。那种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(比如历史年代、化学方程式),考的是你会不会用,不是会不会背。

三、考题越来越 “接地气”,光套公式没用了
以前做题可能光记套路就行,今年不行了。题目的场景会特别贴近生活、科技或者社会热点,比如:
数学可能让你算 “城市公交路线怎么规划最省时间”;
物理可能给个 “新能源汽车充电的电路图”,让你分析能量变化;
英语作文可能让你写一封 “给国际学生的校园环保倡议信”。
而且很多题没有 “标准答案”,比如让你设计一个 “小区垃圾分类方案”,只要你能说清楚理由,逻辑对,就能得分。这就要求你平时多观察生活,别只闷头做题 —— 看到新闻里的科技突破、社会热点,多想想 “这能用我学的知识解释吗?”
四、高考和平时上课贴得更近了,不用瞎 “加餐”
以前有些学校或者机构喜欢补超纲内容,觉得 “难的会了,简单的自然会”,今年彻底行不通了。命题人明确说:“高考题不会超过课本和课标范围”,也就是说,老师上课讲的、课本上有的,就是重点。
比如语文老师让你精读《儒林外史》,可能高考阅读题就从这本书里选片段;数学老师强调 “函数和方程的关系”,考题就会围绕这个出。所以上课认真听,跟着老师把课本啃透,比报一堆 “难题班” 有用多了。

五、学科之间不 “分家” 了,得会 “跨界思考”
以前文科归文科、理科归理科,今年可能一道题里藏着好几个学科的知识。比如:
一道 “环保” 主题的题,可能既考化学里的 “物质分解”,又考物理里的 “能量转换”;
一道 “古诗里的季节” 题,可能既考语文的 “意象分析”,又考地理的 “气候特征”。
这就要求你别把知识学 “死” 了,比如学历史时,多想想 “当时的经济状况对文化有啥影响”;学生物时,联系一下 “环保政策怎么保护生态系统”。

最后给高三生的 3 个实在建议:
把课本翻烂:对着课本目录,能说出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,例题里的思路能讲明白,比刷 100 套卷都强。
多 “联想” 生活:看到小区的充电桩、新闻里的航天发射,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分析(比如 “充电桩的电从哪来?涉及物理的电路还是化学的电池?”),慢慢就会觉得 “做题像解决生活问题一样简单”。
别怕 “开放式” 题目:遇到没见过的题别慌,先从题目里找 “熟悉的知识点”,按自己的逻辑一步步写清楚 —— 现在的评分更看重 “你怎么想的”,而不是 “你是不是和答案一样”。
2025 年高考其实不可怕,它更像一个 “筛子”:筛掉只会死记硬背、套公式的人,留下真正会思考、能解决问题的人。跟着这些方向走,少走弯路,提分真的不难!
|